四、(23分)
14.閱讀下面這首詩,按要求作答。
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①[唐]杜甫溪行衣自濕,亭午氣始散。冬溫蚊蚋在,人遠鳧鴨亂。登頓生曾陰,欹傾出高岸。驛樓衰柳側,縣郭輕煙畔。一川何綺麗,盡目窮壯觀。山色遠寂寞,江光夕滋漫。傷時愧孔父②,去國同王粲③。我生苦飄零,所歷有嗟嘆。[注]①此詩作于公元762年通泉縣在今四川境內。②孔父即孔子。③王粲,東漢末年詩人,曾為躲避戰亂離開長安,往荊州依附劉表。
(1)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,不恰當的一項是( )
A.“溪行衣自濕”一句側面描寫路上霧氣之濃重,“亭午氣始散”表明霧氣持續時間很長,直到正午才散。
B.詩人冬季出行,蚊蚋在飛舞,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驚擾,亂入河中。一路行來,層云密布,山路崎嶇。
C.在觀覽通泉山水的途中,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轉換,詩人所見景色呈現不同面貌,情感也產生了變化。
D.詩人借用孔子、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,運用“登頓”“綺麗”等詞使詩歌音韻鏗鏘,全詩體現了“沉郁頓挫”的風格。
(2)“山色遠寂寞,江光夕滋漫”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?
(3)請指出全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情感。
《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》(杜甫)鑒賞試題及答案
- 題目編號:26940
- 是否推薦:是
- 難度平均:3
- 質量平均:3
- 收藏次數:2
- 瀏覽次數:10743
- 使用次數:2
- 創建時間:2019-06-01
- 上傳用戶:gzywtk
- 上傳時間:2019-11-27
- 考點詳細:詩歌鑒賞-詩歌鑒賞
- 題目: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里山水作 朝代:唐 作者:杜甫 體裁:詩 題材類別:山水田園詩
試題內容:
試題答案:
14.【答案】(1)B
(2)描繪了一幅山色蒼茫,空曠遠寂,夕照增輝,江水滿溢的寥廓壯美的畫面。
(3)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,生不逢時的苦悶,飄零他鄉的哀痛,對國家命運的憂慮。
【解析】
【詳解】(1)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,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,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、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,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。解答此類題目,首先要審題,即明確題干的要求,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“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,不恰當的一項是”,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,參看注釋,逐句翻譯詩句,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,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,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,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,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,得出答案。本題B項,“岸邊的野鴨被詩人的到來攪擾,亂入河中”錯,據詩句“人遠鳧鴨亂”,可知是人已經走遠,野鴨才亂入河中,寫出環境的幽僻。故選B。
(2)本題考查對詩歌形象的鑒賞能力。解答此類題目,要看是鑒賞景象、物象還是人物形象。本題是鑒賞景物,要找出用到來的意象,想象整個畫面,概括出意境特點。本題問“山色遠寂寞,江光夕滋漫”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。“山色遠寂寞”描繪夕陽照射之下,遠遠望去,群山蒼茫,籠罩著夕陽的余暉,給人寂寞空曠之感;“江光夕滋漫”寫滿溢的江水在夕陽余暉中閃耀著特有的光澤;整個畫面境界闊大壯美,而又給人寂寥孤獨之感。
(3)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主旨的鑒賞能力。解答此類題目,要聯系題目、注釋、背景等全面解讀,要仔細尋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詞語,或者分析詩歌中的形象等,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。由“一川何綺麗,盡目窮壯觀”,描寫通泉山水的壯麗美好,表達了詩人觀覽通泉山水的愉悅;“傷時愧孔父”詩人借孔子嘆鳳、泣麟的典故,表達自己“傷時”之痛,即生不逢時的苦悶; “我生苦飄零”則表達了飄零他鄉的哀痛;“所歷有嗟嘆”直抒身世之慨,“去國同王粲”是借王粲在國家動亂之時無奈依附劉表的典故,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憂慮。



- 評價此題:難度得分
- ☆
- ☆
- ☆
- ☆
- ☆
- 質量得分
-
- ☆
- ☆
- ☆
- ☆
- ☆